近年来,广西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按照中央、自治区决策部署以及《广西旅游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)》和《广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明确的工作任务,推出了多项举措,加快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深入开展。广西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对积极申报为旅游扶贫村的贫困村屯,在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安排、业态培育、品牌创建、人才培训、市场营销等方面予以指导支持,促进贫困村乡村旅游消费,有力辐射和带动一批贫困人口增收。
5月9日,广西21个县(市、区)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。其中巴马、上林、靖西、昭平、桂平、马山和凌云等7县是广西特色旅游县,旅游扶贫对这7个县摘掉贫困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巴马县是世界长寿之乡,该县甲篆镇坡纳屯从2008年起在一批乡村党员的带动下推倒旧房,建起农家旅馆发展乡村旅游。2005年,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,发展乡村旅游之后,目前人均纯收入达到2.5万元,增长了10多倍,全屯62户全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作为当年的“发起人”之一,老党员黄大善很感慨,他说:“当年我们这几位老党员的‘苦口婆心’终于有了效果。当时我们一致认为,甲篆好山好水,发展旅游才是出路。”但是一开始,村民并不理解,面对大家的质疑,他们成立党员小组,率先推倒自己的旧房,建设农家旅馆。没想到2008年的国庆假期,农家旅馆的游客爆满。于是,村民也纷纷行动起来。后来,为了更好地发展管理村里的旅游事业,村党支部发动村民进行土地流转,引进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全屯农家旅馆,并发起建立了“支部+理事会+协会”的共商机制。如今的坡纳屯,已获得“广西四星级旅游区”“中国特色村”等荣誉,成功创建了党建促旅游脱贫“坡纳模式”,并在该县平林村、坡月等28个村屯推广,辐射带动57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位于靖西市区南部约6公里的鹅泉村,青山环绕、田园如画,村内拥有西南三大名泉之一——鹅泉。过去一段时间,鹅泉景区发展起来了,但村民没有跟着富裕。近年来,靖西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,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加大对鹅泉村的开发建设。2017年底,鹅泉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。景区还通过土地流转、劳务用工和参与旅游经营等方式,带领群众脱贫致富。一些贫困户在景区从事保洁、花卉种植等工作,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。景区大力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和民宿,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支持。众人拾柴火焰高,目前全村已开办农家乐16家、民宿10家,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,解决了当地100多人的就业问题。
上林县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,发挥旅游资源优势,积极探索“旅游+扶贫”模式,将旅游与扶贫产业有机融合发展,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。该县探索出了“四扶一共享促五变”旅游扶贫模式,“四扶”即扶建房、扶就业、扶创业、扶养老,“一共享”即共同分享景区发展收益,“促五变”为促贫困村家园变公园、村民变股民、民房变客房、上山变上班、忧老变养老。如,大龙湖景区将部分游船承包给贫困户,让他们参与到经营中;鼓鸣寨景区在开发中以扶建房的方式为村民建设新村,同时给村民发放养老金,安排村民在景区务工。
同样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旧州,也通过景村融合,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。旧州绣球一条街年产绣球约30万个,产值达400万元,绣球制作、经营